很多父母在被孩子惹生氣后會責罵孩子甚至打他們。打完孩子后又覺得心疼難受,但是不打孩子又覺得孩子得不到教訓。所以打孩子到底是不是合理的呢?絕大多數(shù)情況下,打孩子都是父母在非常憤怒時的行為,情緒腦被激活,理性思考就會被抑制,所以絕大多數(shù)的父母都做不到理智地打孩子。打孩子如果被冠以“合理”的帽子,容易變成一種慣性,也會是一種惰性。這種慣性和惰性,會讓父母朋友們放棄思考和去理解孩子。和孩子之間的溝通互動越來越差,距離也越來越遠。
那么打孩子真的能起到教育效果嗎?小編的答案是:真的不會。而且往往打孩子更會起到相反的作用。其實體罰孩子一般只會起到短期的行為效果,也就是讓孩子在被打的時候感到害怕,但是長期下來并不會解決根本問題,反而還會更大概率地傷害到孩子的自尊,讓他們更容易有叛逆的心理,甚至會增加攻擊性和物質濫用(抽煙、酗酒、吸毒)的行為和犯罪概率。這些后果往往孩子是輕易改不過來的并且家長也難以承受甚至家長并不覺得這也有他們自身的原因所在。所以,為了使這種概率減小,我們的家長必須有一個意識,就是在教育孩子前要學會尊重孩子,減少打孩子的行為,理智地對待每一次想動手的沖動。
打,只是一種體力與身體上的鎮(zhèn)壓,并不會教會孩子什么是恰當?shù)男袨�,不會讓孩子突然“懂道理”。當父母發(fā)現(xiàn)打孩子會讓他們害怕,就會很大程度地增加打孩子的頻率與概率,所以打孩子的強度很容易逐漸升級,變成虐待或家暴,甚至釀成不能挽回的慘劇。其實許多家暴與施虐的最終源頭不都是從打孩子開始的嘛?很多家長說過,其實有時候打孩子就是在孩子犯錯或者其他事情的觸發(fā)而一時沖動才會去動手打孩子的,打完孩子他們也會后悔和心疼。那么到底要怎么做才能減少這種“動手”的沖動呢?
首先,無論孩子犯了什么錯或者闖了什么禍,家長都先冷靜下來。你先急了那還怎么談教育孩子?家長要先了解具體什么情況,然后再去和孩子一起分析那件事情。如果孩子明顯有錯不改,那么必須給予嚴厲的批評與警告。如果孩子已經意識到自己的錯誤了,那么一定要告訴他怎么做才是正確的,并且安慰他們讓他們知道父母其實是關心他們而不是真的責備。最后才去和孩子講道理,這樣才會起到真正有效的教育效果。如果有些父母只是因為憤怒而去打罵孩子,那么請那些父母自己好好反省反省,孩子不是你發(fā)泄的工具,為人父母請做好父母應有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