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春晚小品《那能一樣嗎》引熱議 編劇古十八:在生活中提煉笑料 在笑聲中傳達情感|談藝錄
古十八,演員、編劇。開心麻花簽約演員,開心麻花即興喜劇《麻花喜劇Fun現場》常駐卡司,《一年一度喜劇大賽2》的責任編劇。2024年2月9日,由古十八參與編劇,蔣詩萌、何歡、章若楠、任梓慧、張弛主演的小品《那能一樣嗎》,登上中央廣播電視總臺《2024年春節(jié)聯(lián)歡晚會》的舞臺。
“撰寫一個小品,準確地捕捉生活中的現象,并將其轉化為具有戲劇性和劇情化的內容,讓觀眾覺得既有趣又好笑,其實很困難。另外,要想在眾多作品中脫穎而出,讓觀眾開懷大笑,也是一項越來越困難的任務!2024年2月9日除夕夜,小品《那能一樣嗎》亮相中央廣播電視總臺《2024年春節(jié)聯(lián)歡晚會》。節(jié)目中,兼具趣味性與煙火氣的臺詞,贏得不少觀眾認可。該小品編劇古十八在接受封面新聞記者獨家專訪時直言:創(chuàng)作有挑戰(zhàn),但“干一行愛一行,把自己的本職做好,才有可能創(chuàng)作出真正優(yōu)秀的作品!
《那能一樣嗎》講述了一個關于“雙標”現象的故事,蔣詩萌飾演的“媽媽”對待同一件事情總是持有截然相反的觀點,完全取決于事情涉及的對象:當事情與她自己有關時,她總是充滿自信,言之鑿鑿;然而,一旦涉及“丈夫”何歡或“女兒”章若楠時,她的態(tài)度立刻變得否定和挑剔。這種“雙標”行為引發(fā)了一連串啼笑皆非的事件,引發(fā)熱議。
在整個故事中,蔣詩萌三種不同語氣的“那能一樣嗎”成為最具感染力的臺詞。這句話在她為自己的利益辯護時顯得理直氣壯,而在對待家人時則透露出一種無奈和不滿。讓觀眾在觀看過程中反思自己是否也曾陷入過類似的困境。
古十八坦言:為了在有限的時間內將生活中的瑣碎細節(jié)轉化為戲劇性的小品,需要臺前幕后的演員和編劇共同努力,反復修改和嘗試,確保每個包袱都能引發(fā)笑聲!拔覀儠嗟仃P注具有社會現象和共鳴的題材,因為這些內容更容易讓演員和觀眾產生共鳴,使大家能夠設身處地地感受到作品所傳達的情感!
在古十八看來,成功的作品大都是對現實生活中某些情節(jié)的夸張化呈現,“我們的目標是讓觀眾在歡笑之后,能夠有所感悟,有所收獲!彼矎娬{,春晚最重要的核心應該是輕松和開心。“如今觀眾不喜歡小品中過多的說教意義,因此我們創(chuàng)作者也不希望作品帶有任何說教意味。我希望的是觀眾觀看作品并開懷大笑,之后能夠在某一瞬間回味起來,感受到作品與現實生活中的某些事情有著相通和相似之處。”
同時他也明白,“正如一千個讀者眼里有一千個哈姆雷特,每個觀眾對于作品的解讀和評價都有所不同! 作品交出后,面臨的各種聲音,包括批評與指正,都是“正常且不可避免的”,但“只要創(chuàng)作者在創(chuàng)作過程中付出了真誠的努力,沒有敷衍或錯誤地對待作品,那么就可以交出無愧于心的作品!
古十八:老一輩的喜劇人在整個喜劇領域中起到了開創(chuàng)和奠基的作用,他們的表演風格、能力和才華都非常出色,成為我們難以超越的山峰。但站在這樣的高度上,我們仍需繼續(xù)創(chuàng)作。因為每個時代都有其獨特的氣息和社會思考,作為創(chuàng)作者,更需要敏銳地捕捉這些時代的元素。我們也能夠理解大家對春晚的要求越來越高,這代表著春晚對每個人來說都有著重要的意義。所有的演職人員、領導和藝術創(chuàng)作者都希望能夠用我們手中的技術、技巧和能力,創(chuàng)作出具有時代聲音和烙印的作品。我們不求比前人更好笑,但希望作品能夠反映出我們這一代人的影子和特點。
古十八:隨著時代的變化,(好看與否的)標準也在不斷變化。如果將2000年的作品放在今天播放,也未必能滿足所有人的喜好。也許幾年后,現在的一些作品也會得到大家的認可和喜歡。不同年代對于好笑的定義和觀眾的要求都有所不同,所以在追求觀眾喜愛的同時,更重要的是能夠創(chuàng)作出符合當下時代特色的作品。像我們熟知的一些梗,帶有強烈的時代印記。這些梗不僅僅是為了搞笑,而是為了對這一年進行某種形式的總結,或者展示某個事件或情緒的切片。我們希望在給觀眾帶來歡樂的同時,也能讓他們通過這個作品回望這一年的某些事件或情緒。
古十八:我認為創(chuàng)作者不應該過多地思考這個問題,更應該專注于如何創(chuàng)作出好的作品,思考如何表達每一句話,而不是一開始就想著如何服務觀眾或傳達時代的聲音。當然,一個好的作品自然會具備這些要素,但如果你一開始就以這些為目標,可能會創(chuàng)作出迎合觀眾的作品,而不是真正能夠引起共鳴的作品。事實上,越是迎合觀眾的作品,越可能不會受到他們的喜愛。就像我之前提到的,有些編劇或演員可能會使用一些流行的梗來取悅觀眾,但這并不代表它們能夠真正反映一個時代的縮影。同樣,我們應該找到與觀眾產生共鳴的點,只有當你的作品能夠準確地找到這些共鳴點時,才能真正地與觀眾建立起聯(lián)系。當你的作品能夠與個人產生共鳴,就能夠與整個時代產生共鳴,成為時代的印記或烙印。但如果我們一開始就想著要創(chuàng)作出符合時代烙印的作品,可能會偏離正確的出發(fā)點,因為這涉及一種先后順序的問題。作為喜劇人,我們的首要任務是創(chuàng)作出輕松、好笑的作品,讓觀眾在歡笑中感受到快樂和放松。
古十八:是的。過去春晚上的優(yōu)秀作品之所以能夠流傳下來,是因為它們在帶給觀眾歡笑的同時,也蘊含了深刻的意義和道理。這些作品經過反復欣賞,觀眾才能品味出其中的精髓,從而產生共鳴和思考。如果一個作品不能引人發(fā)笑,那么它就很難被人們認真對待和反復欣賞,也就無法傳達出創(chuàng)作者的意圖和思考。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