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灣一宅”是滬西大名鼎鼎的棚戶簡屋“三灣一弄”的一部分,占地總面積約為49.5公頃,原有居民一萬余戶,各類企業(yè)160家。居住在“兩灣一宅”,沒有一家醫(yī)院,沒有一家浴室,甚至連一條像樣的道路也找不到。居住在這里的居民,他們使用馬桶和煤球爐,擠在狹小齷齪的空間里生存,深受環(huán)境臟亂差和治安不佳之苦。
隨著改革開放深入,上海城市建設(shè)也進入飛速發(fā)展的階段。1998年,“兩灣一宅”舊城改造啟動,這個內(nèi)環(huán)以內(nèi)最大的“棚戶區(qū)”也隨之淹沒在時代洪流之中,成為上海改革開放40多年的歷史縮影,被永遠留藏在人們的記憶之中。
近代中國民族工業(yè)的發(fā)源地潘家灣和潭子灣分別是蘇州河的第二灣和第三灣。潘家灣之名始于19世紀初,因當時河岸村落中潘姓最多,又恰在河灣處,故名為潘家灣。緊挨著潘家灣的潭子灣因虬江在此與蘇州河匯合呈潭子狀,稱潭子灣。
19世紀末20世紀初,中國近代工業(yè)萌芽。潘家灣與潭子灣因緊貼蘇州河,借著舟楫之便成為近代中國工業(yè)的重要發(fā)潤之地。上海第一家民族資本企業(yè)大有余榨油廠、因生產(chǎn)在1926年美國費城世博會上榮獲金獎的“飛虎牌”油漆而名聲大噪的中國最早專業(yè)從事涂料生產(chǎn)的上海振華造漆廠、中國近代第一個機器紡織企業(yè)上海機器織布局都誕生于此。至上海解放前,潭子灣與潘家灣共開設(shè)了面粉廠、紡織廠、油漆廠、油脂廠等各類工廠近30家,是當時全中國最密集,最重要的紡織中心和面粉中心。
工業(yè)發(fā)展迅猛的“兩灣一宅”,也是滬上著名的紅色熱土。潭子灣大豐里曾是滬西工友俱樂部所在地,1925年改為上?偣谒霓k事處。劉少奇、惲代英等工人運動領(lǐng)袖曾在這里留下戰(zhàn)斗的足跡。1925年5月14日,紡織工人、共產(chǎn)黨員顧正紅為了反對洋商欺詐工人,不幸被日本大班川村槍殺。為此,上海各界在潭子灣舉行公祭顧正紅烈士。顧正紅烈士之死,成為“五卅運動”的導(dǎo)火線
隨著工廠越建越多,大批經(jīng)歷戰(zhàn)亂和自然災(zāi)害,從上海周邊、蘇北、安徽等地坐船而來的貧苦大眾來滬謀生,并在蘇州河岸落地生根。白天,他們依靠在工廠做工、做手藝活或小生意掙錢糊口;夜晚,他們就在附近的荒地搭建起草房和“滾地龍”居住。在“兩灣一宅”的老一輩居民中,流傳有“吃水不清,點燈不明,走路不平,出門不太平”和“寧坐三年牢,不住石灰窯”等民謠。
“兩灣一宅”的首次改變是在上世紀50年代。新中國成立后,人民政府針對“兩灣一宅”內(nèi)沒有廁所、不通自來水、無法洗澡等民生問題啟動了臺硌路、給水站、老虎灶、倒桶站等一系列民生保障工程,“兩灣一宅”的居民生活得到了很大改善。
當時的“兩灣一宅”,難熬的是夏季。碰上晴熱高溫,棚戶房經(jīng)過一天的暴曬后,到夜晚依舊熱得待不住人,很多居民只能拿著躺椅、草席到弄堂口、馬路上、蘇州河邊等涼快的地方露宿一宿。如果碰上臺風(fēng)、暴雨等強降雨天氣,年久失修的危棚簡屋就是“外面下大雨,里面下小雨”,屋子里擺滿鍋子、水桶、湯碗等接雨的東西,那些家里地勢低洼的居民還要徹夜奮戰(zhàn),用臉盆不停地將倒灌進家中的積水排出去。
今年已年近花甲的徐女士從小就生活在“兩灣一宅”,回憶起當年的生活,讓她印象最深刻的莫過于“一線天”“水簾洞”“搭天橋”。徐女士告訴筆者,由于住房面積狹小,“兩灣一宅”居民翻房子時要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空間,到最后房子之間近到底樓居民在自家客堂里睡覺,腳伸直都能伸到鄰居家里去的地步,這樣的弄堂,就被居民們戲稱為“一線天”。所謂“搭天橋”,是指對窗的兩家人只需要用搓衣板之類的木板搭起一座“天橋”就能很方便地將自家的菜肴與鄰居一起分享,有些關(guān)系親密的鄰里甚至采用了“今天你家燒飯,明天我家燒飯”的共享模式。至于“水簾洞”則形象描述了“兩灣一宅”居民的洗衣和晾曬模式,一根連接兩家窗臺的晾衣桿橫跨狹窄的弄堂,未絞干的洗衣水就會順著竹竿上的衣服往下淌,讓走在弄堂里的人感覺自己像是進了“水簾洞”。
與住宅犬牙交錯的廠房也給居民的日常生活帶來了很大困擾。年過六旬的劉先生曾是“兩灣一宅”的原住民,他原先居住的地方緊貼燃料公司滬西分公司!爱敃r棚戶用的都是煤球爐,我家隔壁就是燃料公司里露天堆放的煤球。那時哪怕天再熱,我也從來不敢敞開門窗,因為煤堆煤灰實在是太大了!眲⑾壬嬖V筆者,露天的煤堆經(jīng)常會被大風(fēng)吹得塵土飛揚,而拉煤的重型卡車不分日夜裝卸煤炭,其噪音也吵得人無法安睡。時隔多年,當年的回憶依然讓他唏噓不已。
盡管“兩灣一宅”逼仄的生活環(huán)境與當時全上海的平均水平相比明顯落后,但在局促的空間里,這里的居民和社區(qū)干部卻本著“不怕差只要抓、因為差更要抓,堅持抓改變差”的“三灣精神”,努力改變自己的生活。
陸小英,在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的上海居委干部中赫赫有名。她曾被評為全國三八紅旗手、市先進里弄工作者,連續(xù)三屆普陀區(qū)人大常委會委員。陸小英在1976年退休后當上了潘家灣仁義里居委會支部書記,憑著一股忘我的干勁,帶領(lǐng)黨員、群眾將一個典型的棚戶區(qū)變成了市文明單位,成為老百姓深愛的“陸阿姨”。陸小英在社區(qū)崗位上整整干了20年,一直奉獻到生命的最后時刻。
接過了陸小英接力棒的陶美珍、楊兆順,以及曾任潭子灣萬民居民區(qū)黨支部書記的梁慧麗等社區(qū)工作者,如今都已經(jīng)成為活躍在普陀的社區(qū)工作的先進典型,成為眾人學(xué)習(xí)的榜樣。用情理化解計生第一難事的全國“計劃生育百星”汪鳳蝶、“問不倒”的全國優(yōu)秀民警“兩灣”警花張麗萍……這些從“兩灣一宅”走出來的社區(qū)干部,他們走街串巷,深入居民當中,了解居民實際困難,幫助居民走出困境,用心奉獻做了許多實事。
20世紀90年代,上海進入“一年一個樣,三年大變樣”的黃金發(fā)展期。“兩灣一宅”這一上海市區(qū)最大、最集中的危棚簡屋集中區(qū)成為當時“365萬平米”舊城改造地塊中最難啃的一塊硬骨頭。1998年初,被稱為舊區(qū)改造“淮海戰(zhàn)役”的“兩灣一宅”項目正式拉開了動遷的序幕。在社區(qū)干部、百姓、企業(yè)工廠等各方合力推動下,“兩灣一宅”舊城改造在短短一年多的時間里迅速推進,蝸居了半個世紀的居民陸續(xù)搬往桃浦、寶山、江橋等動遷居民安置小區(qū)。
1999年7月,中遠兩灣城打下了第一根樁。時任中山街道黨工委副書記曾動情地說:“我就是潭子灣人。多少年了,我們潭子灣人心里寫滿了一個‘盼’字。90年代,旁邊的朱家灣改造,我們感覺有苗頭有希望。如今希望落在了我們頭頂上,這里的居民將告別“兩灣一宅”,開始一段全新的生活。”
2005年9月,中遠兩灣城1-4期竣工,F(xiàn)如今,當你步入中遠兩灣城,看到的不再是“棚戶區(qū)”,而是一個氣勢恢宏的現(xiàn)代化新型小區(qū)。站在中遠兩灣城高樓上俯瞰“兩灣”,躍入眼簾的是綠樹成蔭的小區(qū)、寬路平坦的道路,和歡聲笑語的人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