紙幣形式的人民幣在我們的生活中似乎變得越來越隱形,如今,已鮮少有人帶實物貨幣出門買東西。但即使如此,從第一套人民幣的發(fā)行到至今,對于各版本的人民幣,人們對于那些紙幣上的圖案和頭像卻依然記憶猶新。
就如上世紀1980版的貳角人民幣,上面赫然印著兩位顏值頗高的少女頭像,人們或許會覺得能出現(xiàn)在紙幣上的頭像,其本人一定有著非比尋常的身世背景。
1980年的一天,文化宮來了一些攝影師,指導老師便挑選了幾位形象出眾氣質佳的姑娘,穿著民族服裝前去拍照,黃其萍也身在其列。
原以為只是一次和平時無異的普通照相,卻沒想從此以后自己會成為“人民幣女郎”,讓全中國10多億人口都看到了自己的側顏。
回到湖南以后,在省民族事務委員會任職的黃其萍照常工作和生活,而身邊的同事朋友們始終沒有把那個時候早已流通的貳角紙幣上的姑娘頭像和黃其萍產生任何聯(lián)想。
直到1983年,中央文化宮的一名負責人在出差時經過湖南,專門去看望了黃其萍,并給她帶去了一張嶄新的貳角人民幣時,黃其萍才知道原來自己的頭像被印在了人民幣上。
2000年5月,因為工作的關系,黃其萍來到上海的一家公司任職,在這期間,她是“人民幣女郎”的事被某些人知道了。這一消息一經傳出,就有一些商家想著用黃其萍曾經的這一“特殊身份”給自己的公司做形象代言。
面對眼前巨大的利益誘惑,黃其萍不為所動,義正嚴辭的拒絕了。她說她不想用這個方法為自己謀取私利。
從一名普通的講解員到湖北農業(yè)廳的副廳長,如今的黃其萍早已到了退休年齡,唯一的兒子也已步入工作崗位多年,默默付出和耕耘了大半輩子的她此刻終于可以停歇下來休息一番,她說,接下來的日子她要把重心多放在家庭上,讓她的丈夫減減壓。
在黃其萍知道自己的照片成為了1980版貳角人民幣上的頭像之一后,她曾去找過另一位人民幣頭像的主角,蘇春熙。
而正是小時候的這次學習經歷,造就了之后的蘇春熙能去北京成為一名民族文化宮的講解員。所以說,人還是需要不斷的學習吸收新知識,或許哪一天機會就突然登門造訪了。
只是和黃其萍不同的是,在1980年的那次照相前,蘇春熙便知道了這次是銀行前來為新版人民幣照相的。
1987年,已經不再是講解員的蘇春熙考上了中央民族大學,畢業(yè)以后,她去到了韓國,并成為了當?shù)匾患掖蠊镜耐赓Q翻譯員,且在業(yè)余時間教授漢語。
1991年,在韓國生活工作了2年的蘇春熙還是決定回到國內,在之后的幾年間她又到北京大學攻讀英語。
如今的蘇春熙是一名培訓機構的負責人,和當年的她一樣,現(xiàn)在的她始終不愿刻意去提及自己曾是“人民幣女郎”一事。她說,這對于她來說是一段無上榮耀的回憶,但即使如此,她依然是一名普通的公民。
1980年,兩名豆蔻年華的普通少數(shù)民族少女成為了當時貳角人民幣上的“封面女郎”,這對于許多人來說,是一份一輩子都無法擁有的殊榮。
但是年輕的她們,并沒有因為這一次的“上鏡”而有任何心理上的改變,依舊如平常一樣低調行事,即使面對接踵而來的利益誘惑,也能禮貌而斷然的拒絕,可以說,這是一份不可多得的淡定和從容。
而正是因為這一份平常心的保持,兩位“人民幣女郎”在工作中都得到了不錯的發(fā)展,從而使得她們的生活始終維持著平凡幸福的節(jié)奏。
這就是她們那一代人和如今的人們不同的地方,在標榜個性,萬事都要展現(xiàn)自我的時代,低調、內斂這些性格特征似乎已離我們越來越遙遠。
不能說一味的低調就是好事,炫耀自我就一定是壞事,但是在越來越“奔放、收不住腳”的現(xiàn)代社會,偶爾學習一下那個年代人們的為人處事之法,或許在某些時候也是個不錯的選擇。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