皖蘇交界處、安徽省宿州市泗縣境內(nèi),一段長約28公里的河道穿過廣袤的田野、繁華的城市,流淌古今,千年不息。
這條河看起來平淡無奇,卻異常珍貴。河邊的石碑上赫然刻著“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大運河”“安徽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通濟渠古道泗縣段”。
宿州市擁有141.5公里的隋唐大運河遺址,約47公里位于泗縣境內(nèi),其中運河故道約28公里。因原始風貌保存完整,自泗縣融媒體中心向東至新濉河交匯處,約5.8公里的隋唐大運河遺址為世界文化遺產(chǎn)段。
新時代以來,宿州持續(xù)推進大運河保護工作,并將運河保護同綠色轉型發(fā)展相結合。《宿州市大運河文化保護傳承利用三年行動方案》提出,將大運河宿州段打造成為繼往開來的燦爛文化帶、碧水青山的綠色生態(tài)帶、古韻今風的精品旅游帶。
“從生態(tài)、文化、旅游等方面發(fā)力,努力把大運河文化遺產(chǎn)保護好、傳承好、利用好,使這條古老的運河煥發(fā)出新的生機!彼拗輰W院副教授、安徽省大運河文化研究中心成員李龍說。
北宋年間,蘇軾曾多次從隋唐大運河古汴河段往返宿州并留下了千古名篇,他筆下的“淮南第一州”便是宿州。
中國大運河包括隋唐大運河、京杭大運河、浙東運河。其中,全長650公里的隋唐大運河開鑿至今已有1600多年,是全世界使用最久、空間跨度最大的人工運河。
開鑿于隋大業(yè)元年(公元605年),大運河宿州段是隋唐大運河通濟渠的重要組成部分,全長約140公里,通漕約500年。
隋唐大運河開通后,大運河沿線城鎮(zhèn)迅速興起和發(fā)展,宿州于唐元和四年(公元809年)設立,這里舟楫交匯,商貿(mào)繁榮!皼]有大運河就沒有宿州!闭劶斑\河與宿州的關系,李龍說。
隋唐大運河通濟渠在隋、唐、宋三代一直沿用,唐宋時期稱為汴河,疏浚工程不斷;進入南宋后,由于戰(zhàn)亂頻仍、洪水泛濫、疏于浚通維護等原因而淤塞荒廢。
穿宿州城區(qū)而過的運河故道,大部分早已湮沒在城市之下。指著隋唐大運河地層剖面墻,宿州市博物館副館長高雷向記者講起了厚重的隋唐大運河歷史。
粗糙的泥沙淤積層中夾雜著的石塊、瓦礫、陶瓷片、動物骨骼等,構建起大運河運載千年的“時空密碼”。猶如一部凝固的史書,靜靜訴說著運河昔日的輝煌與滄桑。
大運河在隋開鑿以后,唐宋時期一端連接江南經(jīng)濟中心,另外一端連接全國政治中心,南來北往大量的文人墨客游歷、經(jīng)過大運河,在沿線城池留下了大量的詩詞歌賦和獨特文化。
展示文化魅力,關鍵在于做好差異化文章。隋唐大運河泗縣段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chǎn)名錄”后,宿州市有了驚艷世界的文化亮點。
“隋唐大運河(宿州段)歷史文化資源富集!崩铨埥榻B說,近年來,僅泗縣段通過考古發(fā)掘的各類瓷器瓷片便有千余件,目前,泗縣境內(nèi)還保留著明清時期商業(yè)集散中心的山西會館、千年古剎釋迦寺大殿,有被譽為“千里汴河第一槐”的千年古槐。
大運河文化是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在運河文化帶建設方面,宿州市提出,發(fā)掘運河文化內(nèi)涵,講好宿州運河故事,做好文物和文化資源的活態(tài)傳承。
運河的日常巡護,占據(jù)宿州市泗縣新濉河河道管理所所長、大運河安徽宿州泗縣段巡護員吳懷玉的大部分工作時間。在他看來,好的生態(tài)離不開日常的維護。
大運河申遺前后,“恢復運河原始風貌”成為各項工作的重中之重。除了實施易地搬遷、水體治理、管網(wǎng)改造等治理措施外,泗縣還在運河沿岸補種綠植,實行常態(tài)化巡河,嚴厲打擊污染和破壞行為。
從事河道管理工作20多年,吳懷玉見證并參與了大運河通濟渠泗縣段的治理工作,也見證了古運河從昔日的“臭水溝”蝶變成水體優(yōu)良、綠樹成蔭的“打卡地”。
運河保護,離不開制度的保障。在大運河沿線,泗縣劃定了嚴格的保護范圍,對亂采、亂建、亂搭、亂占等行為“零容忍”。
吳懷玉介紹,為保護大運河,泗縣建立了“河長+檢察長+警長”聯(lián)合執(zhí)法制度,常態(tài)化開展巡查督查,重點水域的視頻監(jiān)控接入“天網(wǎng)”,可實時開展線上巡查。
除了執(zhí)法人員外,越來越多的當?shù)厝罕娂尤脒\河的巡護,包括文物保護人員、生態(tài)管護員、村干部、民間河長和志愿者。
“我們還開展了‘返鄉(xiāng)大學生志愿服務活動’‘民間河長在行動’等豐富多彩的巡護活動!眳菓延窠榻B,在保護沿河兩岸環(huán)境的同時,志愿者還走村入戶開展宣傳,增強群眾愛河護水意識,一抹抹“黨員紅”“志愿藍”不斷繪就“生態(tài)綠”。
從空中俯瞰大運河泗縣段,可以發(fā)現(xiàn)沿途運河小鎮(zhèn)、古汴廊橋及運河遺址公園錯落有致,為人民群眾提供了日常休閑娛樂的好去處,讓人們在繁忙的都市生活中,找到一處心靈棲息之所。
通過各方努力,古老的大運河煥發(fā)出新活力。通過與其他水系連通,大運河在防洪排澇等方面發(fā)揮了重要作用。
以泗縣大運河全國公路自行車邀請賽為例,泗縣文旅局文保工作人員孫習向《民生周刊》記者介紹了當?shù)赝ㄟ^弘揚大運河文化,推動體育與生態(tài)、文化與旅游深度融合發(fā)展的做法。
這一活動由中國自行車運動協(xié)會、泗縣人民政府共同主辦,共有來自全國各地的600多名自行車騎行愛好者齊聚大運河畔。通過尋跡大運河,當?shù)卮蛟炝恕绑w育+旅游”的文體旅新名片。
為了打造“水韻泗州”這張亮麗名片,泗縣將古老運河與泗州歷史文化有機結合,除隋唐大運河博物館之外,積極謀劃建設運河人家園林景區(qū)、省級特色小鎮(zhèn)泗縣運河小鎮(zhèn)、古汴廊橋、運河遺址公園等,深入挖掘古運河及其周邊的自然資源和景觀資源。
沿河而建的博物館、圖書館、科技館等陸續(xù)開放,大運河遺址公園、運河特色小鎮(zhèn)等40余個文旅項目也加快落地。
泗縣的做法是宿州市大運河歷史文化保護利用加速推進的一個縮影。通過挖掘大運河文化,宿州市整合大運河文化旅游資源,推動大運河文化與旅游深度融合,不斷創(chuàng)新大運河文化旅游產(chǎn)品。
宿州大運河遺址公園是大運河歷史文化保護利用項目的一部分。在這里,新建成的千帆廣場吸引了不少游客駐足觀賞,前來打卡。高雷介紹,廣場下方就是隋唐大運河河道遺址。
除了大運河博物館、古運飛虹、運河故道、運河書院、非遺合集、活力水岸、文創(chuàng)產(chǎn)業(yè)園、古運童趣等八景外,遺址公園周邊還配套建有停車場、景觀綠化、道路等設施。為增加游客的體驗感,遺址公園未來將要展現(xiàn)的內(nèi)容還包括訴說運河故事、感受非遺體驗、進行文創(chuàng)互動等。
本文來自【人民日報中央廚房-民生無小事工作室】,僅代表作者觀點。全國黨媒信息公共平臺提供信息發(fā)布及傳播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