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牛津布魯克斯大學的Giuseppe Donati近幾年在馬達加斯加觀察到了一個賊奇怪的現(xiàn)象:本應該是樹棲,生活在密林中的竹狐猴,居然從樹上下來生活了。
原本它們倒也不是從不下樹,但絕不會把一天一半以上的時間都用在地面上。但Donati在馬達加斯加南部看到的這個竹狐猴種群,卻竹狐猴走出森林,在地面上吃草,有點像小型牛群。
實際上,這樣的轉變存在于馬達加斯加和美洲近70個地點的47種樹棲靈長類動物中。它們?yōu)楹胃淖兩罘绞?這是準備進化到下一個階段,為誕生出人類這樣的物種而努力,還是另有原因?
10月10日發(fā)表在《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PNAS)雜志的一篇文章可謂是作者陣容豪華,它是一個全球合作項目,由圣地亞哥動物園野生動物聯(lián)盟Timothy Eppley博士領導,包括來自124個獨特機構的118位共同作者共同進行的,內容就是對美洲和馬達加斯加68個地點15種狐猴和32種猴的15萬小時觀察數(shù)據。
結果在這次大規(guī)模的觀測研究中,科學家們發(fā)現(xiàn)氣候變化和森林砍伐讓樹棲靈長類動物失去了食物和庇護所,因此不得不走向地面,想方設法在地面生活。這項實驗開始于同事之間的討論,但當他們發(fā)現(xiàn)有這么多靈長類被迫舍棄樹棲生活時,性質就變了,成為了主要研究的內容的一部分。
研究人員估計了生態(tài)驅動因素,包括潛在的人類誘導壓力和或物種特異性特征,對樹棲靈長類的陸生水平的影響。研究發(fā)現(xiàn),吃水果較少且生活在大型社會群體中的靈長類動物更容易來到地面生活;生活在更熱環(huán)境中、冠層覆蓋較少的靈長類動物更可能通過轉向更廣泛的地面用途來適應這些變化。
這種情況會出現(xiàn)在全球各地的部分樹棲靈長類動物身上,尤其是那些生活在溫暖、零散和受到嚴重干擾的環(huán)境中的靈長類,因為這些環(huán)境中可用的食物資源往往較少。食譜原本就比較廣泛的靈長類動物,和生活在更大的群體中的種類,會更可能容易適應陸地生活方式。
這又說明了一個問題:適應性強的靈長類動物可以通過陸地生活來緩解它們受到森林退化和氣候變化的影響;但那些適應性較弱的靈長類咋辦?它們只能依靠快速有效的保護策略來確保其的生存。
該研究還發(fā)現(xiàn),靠近人類基礎設施的靈長類種群不太可能到地面生活。為什么呢?很顯然這些靈長類們覺得,人類的威脅比氣候變暖要大得多了,雖然氣候變暖就是人類的鍋。人類的存在可能會干擾這些物種對全球變化的自然適應能力。
這些特征論述了陸地生物的基因中潛在的“預適應”,就是一些動物時刻做著改變生活方式已應對突發(fā)情況的改變。
相信大家肯定看過不少文章,內容都是把巴拿馬那些會用“工具”的白面卷尾猴當成是靈長類進化為人的先兆,這次這個研究可能也會被曲解。
實際上這些都是靈長類們?yōu)榱藨獙Νh(huán)境變化造成的影響所做出的一些應對措施。雖然人類進化之初就是在氣候劇變下進行的,但經過科學家測算,反正在人類能預測到的有限未來里,都不會產生那種毀天滅地級別的變化。
而且人類進化也不會用“從動地面生活“,“用工具這些小要點”就可以佐證的,這些只是當初人類進化的一小部分,進化是非常漫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