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加上,“智體”本身的崇拜者,如同《三體》里的ETO組織,為幫助智體接管地球不惜一切代價...
但在電影院不景氣,院線低迷的當下,中國內(nèi)地上映四天,獲得兩億多票房,表明了相當多觀眾,依舊認可這個“不可能的任務”…
當然,能夠讓觀眾們多年來心甘情愿買票走進影院,放棄等待流媒體資源,留給大銀幕一個機會的,絕對不止情懷…
來到2025年的《碟中諜》,仍然堅持以全球?qū)嵉厝【、主角親自上陣、實拍記錄的特點,在東方的成龍大哥已經(jīng)以AI換臉小鮮肉的當下,已過花甲之年的阿湯哥,仍然以孤勇者的姿態(tài),踐行著古老的勞模信條。
眾所周知,曾被多國政府以人身安全為理由,拒絕借出攝影場地的電影劇組,多年來都堅持在全世界的地標和極地實拍取景:
片中博士的因紐特妻子比劃的“猛獸”北極熊,也在拍攝途中不請自來:劇組至少有三次,因為當?shù)乇睒O熊的出現(xiàn)被迫停拍…
為了呈現(xiàn)真實的冰原景觀,劇組選擇在氣溫最低的時段,零下40度的極寒環(huán)境中進行拍攝,演員西蒙·佩吉說:摘下手套幾秒,手指就會變成毫無知覺的冰棍。
在海上戲份和核潛艇的高潮段落,還有美國總統(tǒng)為小組調(diào)用的航空母艦,是現(xiàn)實中貨真價實的美國“喬治·H·W·布什號”的航空母艦。
還有在南非德拉肯斯堡山脈取景,飛機追逐的場面,當?shù)夭欢碌呐H赫碱I了跑道,在飛機幾乎燃油耗盡的當口,工作人員被迫用拖拉機驅(qū)趕牛群…
但在同行已經(jīng)在家?guī)O子的當下,63歲的他,在電影中,仍舊如同一個直立行走的腎上腺素,以上天入海、飛檐走壁無所不能的身影...
宣告著他是這個星球上,最能打、最敬業(yè)、最強健,體魄和能量都橫跨和碾壓同年齡段所有男演員的巨星…
因為從小在黑白片里羨慕前輩在機翼上行走,幾十年來,阿湯哥都希望自己,終有一天能在電影中實現(xiàn)“把飛機當平衡木使”的夢想…
雖然多年來,他積累了豐富的特技飛行和拍攝經(jīng)驗,但要到達理想狀態(tài),要么用特效,要么死了,鬼魂在上面飄…
但作為現(xiàn)實世界的伊森·亨特,阿湯哥堅信世界上沒有不可能:一年半的機翼行走專項訓練,包括風洞測試、力量訓練,上百次的模擬飛行,讓身體在極端條件下保持平穩(wěn)呼吸和身體平衡…
飛行測試時,在3048米到4572米的高空,在高達225公里每小時的行駛時速的飛機上,完成機身和機翼的移動、翻滾、打斗等的動作,克服了低壓、缺氧的客觀因素…
在近景的第一視角里,阿湯哥的身體和臉蛋被狂風呼嘯和擠壓,在空中像是一個被反復揉搓至變形的橡皮泥,不僅成功延續(xù)了前作徒手扒飛機的畫面,也再次完成了一次“飛機翻滾”的影史壯舉。
克魯斯一共試飛了18次,每一次我都想說,真的可以了,都很完美,再飛下去我們要把老天爺惹毛了…
團隊首先搭建了一個850萬升水的巨大水箱,模擬深潛效果,還建造了一個可以旋轉(zhuǎn)的潛艇道具,里面布滿了各種各樣的碎片、架子和道具魚雷。
為了電影質(zhì)感和最佳視覺效果,還耗費幾年時間開發(fā)了一款特殊的潛水裝備:全開面罩、去除了呼吸調(diào)節(jié)器、加裝了內(nèi)置照明燈、下水后重達113斤的潛水服…
阿湯哥說:我在水下是幾乎全盲的,不留神就會碰撞受傷,只能靠一遍遍排練,記憶下每個殘骸的位置…
但這樣在攝影機和監(jiān)視器之間來回游動的方式,耗氧量是其他潛水員的兩倍,所以導演必須頻繁地浮出水面更換氧氣瓶。
為了解決這個問題,團隊直接在導演的監(jiān)視器上加裝了一臺攝影機,在監(jiān)視器的防水外殼中安裝針孔鏡頭,還自創(chuàng)了水中手語交流,在繁雜細致又驚險的過程中,一點點完成了這段水下拍攝…
第三部里,特工小組冒死搶回的“兔頭”,是本片故事發(fā)生的重要起源,主角伊森的位置,也從正義的救世主,客觀上成了義不容辭的“贖罪者”…
需要大家做一點心理準備的是,在特工小組里,陪伴大家許久的某個重要角色,將會在開頭就犧牲離開…
女性角色不再是工具人,無論是參與任務的小組成員,還是總統(tǒng)、軍官還是因紐特人泰莎,都是在生死關頭力挽狂瀾、發(fā)揮關鍵作用的人物。
同樣圍繞特工對抗全球陰謀,融合動作、諜戰(zhàn)和政治陰謀元素,折射出英雄主義從神性到人性,再到群像的變遷,也記錄了半個多世紀以來,從冷戰(zhàn)、恐襲、AI等的陰影下,時代情緒的變化…
從1996年,買斷劇集版權開始,近三十年來,《碟中諜》系列卻仍然在劇本、主題和角色各個方面,展現(xiàn)它的活力。
然而,在已經(jīng)癲狂和分崩離析的當今世界,回看這整個系列,它不過是在追尋和堅守著,如今被許多人看來,已經(jīng)過時的價值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