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0年6月,根據中共中央指示,紅4軍、紅6軍、紅12軍在福建長汀整編為中國工農紅軍第一路軍。
這是紅軍軍史上成立的第一個軍團,其后陸續(xù)組建的9個軍團,與紅1軍團共同構成了中國工農紅軍軍史上著名的十大軍團。
1930年6月,紅四軍前委和中共閩西特委在福建省長汀召開聯(lián)席會議,決定將紅軍第4軍、第6軍(后改稱第3軍)、第12軍整編為中國工農紅軍第一路軍。
1932年3月,中革軍委重建紅1軍團總指揮部,將紅3軍(原紅6軍)轉隸紅5軍團,將紅5軍團紅15軍轉隸紅1軍團。
1932年8月,根據中革軍委命令,紅3軍(原紅6軍)從紅5軍團重新調歸紅1軍團建制。而之前調入紅1軍團的紅15軍,也重返紅5軍團建制。
1933年1月,奉中革軍委命令,紅1軍團撤銷紅3軍、紅4軍番號,兩個軍所轄的第7師、第9師、第10師、第11師,統(tǒng)由軍團直轄。
1933年6月,紅1軍團再次整編,撤銷紅22軍番號,該部與軍團直轄的第7師、第9師、第10師、第11師合編為中國工農紅軍第1軍團第1師、第2師。
1935年7月21日,中央紅軍與紅四方面軍會師后,根據中革軍委命令,撤銷紅1軍團番號,該部編為中國工農紅軍第1軍。
此時,紅1軍團由紅軍陜甘支隊第1縱隊和第2縱隊(原紅3軍團)合編,下轄紅1師、紅2師、紅4師。
1937年8月,紅1軍團與紅15軍團、紅74師合編為國民革命軍第八路軍第115師。其中,紅1軍團所屬部隊編為115師第343旅和師直屬獨立團。
1930年6月下旬,根據全國紅軍代表會議決定,活動于湘鄂贛蘇區(qū)的紅5軍和紅8軍,在湖北大冶、陽新邊界整編為中國工農紅軍第3軍團。
1930年冬至1931年9月,第一、二、三次反“圍剿”作戰(zhàn)中,紅5軍、紅8軍先后被中革軍委撤銷番號,所轄第1師、第3師、第4師、第6師,改由軍團直轄。
1931年9月,紅3軍團將直轄的第1師、第3師、第4師、第6師重新整編后,編為第1師、第2師、第3師。
并將活動在江蘇通海、如皋、泰興地區(qū)由農民武裝組建而成的紅14軍(已被敵人打散)退入中央蘇區(qū)的余部數百人劃歸紅3軍團建制。
1933年3月,第四次反“圍剿”勝利后,紅3軍團因戰(zhàn)損嚴重,遵照中革軍委命令,在安樂大湖坪再次整編。
1934年10月21日,中央紅軍長征第一仗在江西省信豐縣百石村打響,紅3軍團紅4師師長洪超在戰(zhàn)斗中犧牲。
1935年7月21日,中央紅軍與紅四方面軍會師后,根據中革軍委命令,撤銷紅3軍團番號,該部編為中國工農紅軍第3軍。
1935年11月,紅軍陜甘支隊第1縱隊(原紅1軍團)在陜西省甘泉地區(qū)恢復中國工農紅軍第1軍團番號。
1931年12月14日,國民黨軍第26路軍1.7萬余人在趙博生、季振同、董振堂、黃中岳率領下,于江西寧都舉行起義。起義部隊改編為中國工農紅軍第5軍團,隸屬紅一方面軍建制。
為掩護中央機關和中央紅軍主力渡過湘江,紅34師師長陳樹湘、政委程翠林及全師6000余指戰(zhàn)員大部分犧牲,僅剩第100團團長韓偉、第3營政委胡文軒和第5連通信員李金閃跳崖獲救。
1936年10月,紅一、紅二、紅四方面軍會師后,紅5軍加入西路軍進行西征,轉戰(zhàn)于甘肅省河西走廊地區(qū)。
1937年1月中旬,紅5軍在高臺縣城同數倍于己的國民黨軍激戰(zhàn)9晝夜,軍長董振堂以下3000余人壯烈犧牲,幸存者寥寥。
——因篇幅有限,且資料復雜,人員、番號變動頻繁,梳理脈絡極耗時間,所以本篇僅寫完紅軍十大軍團中的3個軍團。